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微信:19160313843(魏老师)18030924581(胡老师)
艺考 / 备战艺汤 / 导演编导

艺考生专业考试影片分析(影评)写作方法 ...

一、影评的含义
它是艺术评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某种思想原则和审美标准对影视艺术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评价的一种艺术研究活动。它以具体的影片(电视剧)创作为其研究对象,从主题意蕴、人物形象、视听语言等诸多角度所做的理性分析、研究和评价,探索电影艺术内在的发展规律。

二、影评的分类
简单地说,影评就是一种专业化的议论文,而不是记叙文。一般说来,常见的影视评论有六种:一是简介式评论,二是广告式评论,三是技术式评论,四是史学式评论,五是理论式评论,六是观感式评论。需要注意的是,写哪一种影评,应取决于写作的目的和特定的读者。

第一种和第二种,现在常在报纸上可以见到。比如《生活日报》每天都有一个版面,用来介绍当天的电视剧内容。只要在此基础上加一点议论文字,就成了简介式评论。而在“娱乐版”上,常见到“花絮”之类(不是名星花絮,而是作品花絮),则属于第二种评论,即广告式评论。这种影评的读者主要是关心影视娱乐的人,这种影评的目的是为他们的读者提供有关影视娱乐的信息。

第三种评论主要是专业性的,比如用光、布景、道具、化妆、音响、设备等方面。这种影评主要发表在技术性的专业杂志上,主要是写给技术人员读的。

第四种是学者型的评论,它们或者对作品进行艺术史的定位,或者从创作中总结出几条经验,上升为理论,使它具有更普遍的认识意义或指导意义。这种影评主要是写给创作者读的。第五种和第六种是普及型的评论,或者叫群众性影评;我们参加考试,主要就是要求写好这两种评论。这两种文章代表着影视市场的评论,但今天的意义有所不同,它是写给考官读的。由于考官的要求不同,考生必须选择其中的一种来写——理论专业要求的是第五种,创作专业要求的是第六种。从山东艺术学院艺文系的招生要求来说,这两种影评就没有必要分得十分清楚。

三、影评的特征
(一)与政治评论相比:突出审美判断。

  • 影视艺术反映生活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规律,影视批评也应该遵照影视艺术美的规律和美的特征进行评论,它首先必须给人以美感,让观众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的得到陶冶。
  • 影视评论不等同于从政治观念出发,把政治观念现行政策变成衡量艺术的唯一标准,用政治价值观念取代艺术真善美价值的综合,用对艺术的政治鉴定代替对艺术作出全面的审美判断。使艺术批评脱出美学范畴,把艺术的审美判断蜕变为政治评论。
  • 真正的影评,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应在审美上多做文章,在“寓”字上见功力,即寓教育于审美之中,寓娱乐认识于审美之中。

(二)与姊妹艺术评论相比:重画面语言分析。
真正的影评是对银幕造型时空观念的认识,是对电影运动本性独特欣赏,是对电影色彩、音乐、剪辑的领会和完善。“电影艺术的基础既然是视觉的形象的言语,那么电影艺术家当然应该用绘画的表象的方法,来表现和传达一切的感情和思想”——夏衍

(三)论述方式:评,是文的主体。
评的内涵:

  • 评是剖析。所谓剖析就是对影片的画面构图、色彩、音乐、摄影、人物性格刻画、主题思想展示、艺术种种表现手法等诸种因素左由浅及深的分析。
  • 评是判断。也就是对作品的思想、流派及艺术家作出中肯的评价,或者肯定或者否定或者兼而有之。
  • 评是选择。
  • 评是创造。评论是一种独立具有自我价值的创造性劳动,它要挖掘作品内在价值,赋予作品未完成艺术形象的新创造。
  • 评是引导。
  • 评是辩驳。

(四)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美的思维。
影评是对电影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概括,是科学的抽象,因此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但影评不是自然理论,它的语言应讲求文学本身的形象性,文字应能唤起人们的美感,所以评论的思维也应当是美的思维,要有形象性生动性,本身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四、影评的要求
(一)先有所感悟,后发而为文。
有所感悟是写作的动因,这种“感觉点”就是思想和感情引起的触动、感动和领悟,乃至强烈的共鸣触发点。“影片在什么地方激动你,或者相反,使人不耐烦甚至毛骨悚然,这些鲜明突出之处不要轻易放过,如果我们相信自己的感情是真实的,就把它当作一滴墨水滴在白纸上,让他慢慢洇开去,由实而虚,讲出点道理来。”

(二)新颖的角度,独特的构思。

  • 文章要有立意和角度。角度就是给所表现的事物选择一个最理想的着眼点和突破点。
  • 立意要新颖。
  • 角度要小,立意要单一集中。

(三)结构严谨,起落有致。
影评常见结构:

  • 倒论式结构把文章的结论放在前面,然后从各个方面开始论述这个结论,又称演绎法。
  • 事件发展式结构情节的开头就是文章的开头,结尾就是文章的结尾,基本上是按照电影发展顺序进行结构,或沿着基本问题的线索顺序递进,体现着一种时序性或思维逻辑性。
  • 冰糖葫芦串式结构即把几个意义上毫无关联的内容拼合在一块,从总体上给人以哲理启迪。适合于某些断想、漫笔之类的文体。
  • 并列式结构以一个中心内容贯穿始终,分作几个问题陈述,它们之间是平行并列的,既独立又紧密联系,上文为下文作铺垫,下文是上文发展的必然。
  • 剥洋葱式结构揭示一部影片的深刻内涵,剖析人物或情节,采取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层层的分析,最后发掘出内核因素。

(四)人物,永远是评论的聚焦点。
评论人物的常见角度和方法:

  • 评人物造型
  • 评论性格特征即评论人物的性格特点
  • 评人物心理

(五)语言珠玑生波,逸趣横生。

  • 准确用词用术语要准确
  • 简练句式要简短,语言要凝练
  • 生动

    五、影评写作角度
    对于影片的评论角度需做出选择。通常评论者对于评论角度的选择应持这样的原则:
    第一,属于影片最突出的方面;第二,是影片中最具有特色的方面;第三,具有研究价值的方面。

    1、主题、思想。亦即影片的主旨,是指影片通过人物塑造和生活场景描绘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主题是编导处理题材时所要表现的核心思想,没有主题的片子犹如没有灵魂,荧屏形象就会芜杂破碎,缺乏感染力。在进行主题的评论时,还需注意,一部影片,特别是比较优秀的影片,通常并不是只具有一个主题,有时还会有一个、两个或更多的副主题,或者影片的主题或副主题比较朦胧,一时难以辨清,这都是正常的。从影片的某一个副主题入手进行评论,同样是重要的。此外,影片有时还会表现出一些虽未形成主题、副主题,但也富有意义和特点的思想内涵或意境,同样值得重视,可以加以评论。注意影片主题的深刻性、自然性和多义性。《珍珠港》爱情和爱国连接在一起。最常用的。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指出:“任何一部影片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主题。如果观众抓不住影片讲的什么,就很难去分析、评论和研究它。”

    2、人物形象。影片中的人物通常是人们评论的重点,一部影片人物的塑造是否具有特色,是影片能否成功的关键。影片中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有时不仅主要人物,而且次要人物也具有突出特点,值得评论。对于人物的评论,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 对于人物形象的评论,这是最为通常的评论,主要是对于人物的一般特点和形象特色予以评价;
    • 对于人物性格的评论,就是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认知,进一步洞察促成人物形象形成的性格特点,这是在人物形象基点上的深化;
    • 对于人物心理的分析,这是在人物性格分析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人物的心理状态属于人物的精神层面,它是人物形成性格特点的基本动因。而对于人物心理的分析又离不开对于性格和基本形象的把握,这三个层次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总之,人物性格的独特鲜明性、丰富复杂性、发展变化性。

    3、意蕴,或者说是整部影片的影像风格。在谈到这一点时,要注意和影片的主题相联。(《那山那人那狗》、《没事偷着乐》等影片)。

    4、矛盾冲突。在一般戏剧性较强的影片中,矛盾冲突都是十分重要的;即使在一些戏剧性不太强的影片中,也不乏矛盾冲突的表现,因而,对于矛盾冲突的评论,也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在电影中,矛盾冲突通常表现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集团之间、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争议或斗争,它对于表现影片的主旨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一部电影的矛盾冲突中,有时又可以表现为主要的矛盾冲突和次要矛盾冲突,分别在影片中起到不同的作用,都是值得评论的。

    5、道具。“道具”是在影片中与场景和剧情人物有关的一切必须用具的总称。“道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唐朝的一些佛经著作中,意思是指工作时必须的工具和杂物。后来这个词随同佛经一起流传到日本,日本人首先把它用来指称舞台和电影上的工种。道具种类繁多,几乎囊括了人世间的一切用物:大至车船飞机、桌椅床柜,小至锅碗盆匙、珠宝首饰等。这些道具以其功能大致分为陈设道具和戏用道具。

    陈设道具是依据剧情的需要而布置在场景中的各种用具。它是影片环境造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着充实布景,表现环境,渲染生活气氛烘托时代气息的作用。道具陈设得好会使布景更加生动具体、丰富而有生命。电影的逼真性要求所布置的道具以实物为主,当然也有若干历史性或特殊性的道具需要特别设计制作。但无论是实物道具还是重新制作的道具,在运用时都必须遵循真实的原则,使所选用的道具体现出影片故事发生的地域、年代、环境以及剧中人物所属的阶层、生活习惯等。切忌不负责地任意陈设道具。比如有的影片把现代的热水瓶放置在抗战时期的乡村家庭中,就损害了影片整体的真实性。为了使剧中各种人物的生活环境丰富多彩而又富于变化,道具就要分景选择,专景专用,使每个场景有每个场景的特色,避免雷同化。道具的陈设还要符合人物运用调度的要求,照顾到摄影机的运动需要,分支点来布置,且疏密得当,从而使整个陈设既饱满而又不堆砌;既有生活气息而又不流于自然主义。除了平面的陈设外还要注意立体层面的布置,即一块墙面上不能空空洞洞,要有所装饰,如字画、壁灯或挂历等。这是因为电影的中近景较多,如果人物背后过于空白,就难以发挥电影以景托人的造型表现手段的作用。

    戏用道具是指那些道具上有戏或与演员表演发生直接关系的道具。它对展示事件、刻划人物性格、表现人物身份和爱好等有特殊作用。戏用道具参与戏剧动作,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影片主题的重要因素。在影片《手机》中,手机这一道具是影片的一个核心戏剧元素,它既左右了人物的命运,使影片情节峰回路转,同时又揭示出了主人公严守一尴尬、无奈、痛苦等种种复杂的心态,另外,手机又使影片主题意念的承载体,导演假借这一现代通讯工具反映出的婚外恋、诚信等种种社会问题,传达了对现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反思与批判,发人深省。因此,一部影片如果道具的运用符合剧情的发展,那么它就能“活”起来,而这赋于情感的“活”道具就能收到借物传情、见物思情、物以情生的艺术效果。

    其他的形式:

    • 电影语言评论:《<红高粱>——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 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巧织经纬——<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 电影修辞评论:包括多种手法,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开天辟地>的象征手法赏析》
    • 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地韵律美——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 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 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 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
    • 电影细节评论:《一串闪光的项链》。
    • 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 电影音乐评论等。

    六、影评准备工作
    1、看时:在干净的稿纸上认真清晰地记下:影片主人公的姓名及其相互关系;艺术手法(画面、声音、剪辑等)上独特的地方;令你感动的地方;对主题和人物形象等重要的台词、对话等。(仔细、详细地记下白纸)人名,人物关系,地点,有意义的台词、旁白,重要的镜头及镜头形式,演员饰演。

    2、看后:思考,罗列感动你的地方、你觉得值得写的角度,梳理影片的内容和思想,深入思索。影评的角度有时候可以涵盖、融化多个主题,将令你感动的东西汇总到一块。在此基础上确定中心论点。不要急于动笔,要首先打好腹稿。于是确定影评的副标题也就是评述的角度。然后确定中心论点,以及分论点,论述方式,找出各自的论据。然后打一个腹稿。

    对一部影片有了上述那样杂乱的思考之后,就该设计写作提纲了。首先,要写哪方面必须确定,一定要选择你认为自己感受最深、最有独立见解的那方面来写。与这方面没有关系的内容就不要考虑进来了——学会放弃,才可能成功。

    其次,由于影评的实质就是用电影常识写作议论文,所以,提纲必须是有逻辑性的提纲——有逻辑性的提纲才能保证把问题分析透彻。

    提纲与影评全文的关系,是一种发挥与控制的关系。《新世纪电影评论》中有篇评《国歌》的文章,题目是《当国歌响起的时候……》,它的提纲是这样的:

    开头:雄浑的音符冲击着心田。
    观点一:整部影片突出一个别样的“情”字。
    观点二:再现了苦难与英雄风貌。
    观点三:表现了民族尊严的不容侵犯。

    七、影评写作阶段:
    (1)写作流程(逻辑思维)。
    1、提出论点。评论者在对于影片予以全面和整体的把握,并对于影片的主旨予以认知之后,论及自己将要在本篇文章中探讨的问题或角度,继而对于该问题或角度做出自己的判断,或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本篇文章的总论点,或曰主论点、文章的总纲,以下的论证就要环绕这一论点而阐发。作为文章的题目,通常也要与这一主论点相关。有时可以设置一个主标题,直接概括自己的主观点,有时还可以在主标题之外设置副标题,往往主标题体现为对总论点的概括,副标题则表明论述的角度或说明。(我们要求平常的写作必须要有副标题。格式“浅析/评析/试论影片《红河谷》的主题思想/意蕴/丹珠的人物形象”等)

    2、论述部分。这是评论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论者应当对于业已提出的论点展开充分的论述。论述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分析法,即由分析走向综合;其二,是演绎法,即由演绎走向归纳。事实上,这两种方法均是对于逻辑思维基本方法的遵循。(简言之,并列和递进)

    分析法。实际上,分析法正是一般写作教程中所讲到的总—分—总的模式。

    采用这种方法,应依据对于主论点进行阐释的需要,对主论点进行必要的分析。采用分析法,一般应在总论点的基础上,分解出若干分论点。这些分论点均是主论点的分支,同时又是对于主论点的论证。论者可以从若干分论点中确定几个最具有说服力的方面,作为自己重点阐述的对象。然后对于各分论点分作并列的不同角度,依次平行地展开,形成与总论点等距离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对于各个分论部分进论述了。

    在论述中,应当把每一部分的分论视作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小议论文,即首先提出该分论部分的论点,这一论点同时又是总论点的分支论点。继而,应当设置论据,即采用影片中最能够对于分论点有说服力的材料,加以佐证;接着应进行论证。所谓论证,主要应从几个方面去做,即论证分论点的正确性;论证上述论据的准确性;论证该分论点的特殊性,亦即个性特色等等。在具体写作中,也可以采用并列几个角度,夹叙夹议地进行论述,或者采用演绎的方式,分作不同层次,由浅入深、由前到后地论述。在论证完成之后,也可以由一个简短的结论。完成一个分论之后,继而进行下一个分论的写作,方法依旧。

    演绎法。实际上,演绎法也正是一般写作教程中所讲到的“层进式”模式。采用这种模式,论者不再是对于总论点展开条分缕析,而是要对总论点进行层层剥离式的剖析。采用演绎法,论者应基于文章的总论点展开论述,旨在对于总论点辨析得清晰和透辟。鉴于此,论者可以以总论点为基点,找到一个切入点,从这一个切入点进入,或者由浅入深,或者深入浅出,或者由前到后,或者由大到小,或者由小到大,或者由外到内,区分和设置不同的层次,呈现为层层递进的态势。

    然后,论者可以依层次进行论述,每个层次均应视作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部分,均应有每个层次的论点,均应设置论据,并进行论证。其论点、论据与论证的要求与分析法类同。特别是在论述中,可以显得比较自由,可将并列的和层进的方法交替使用,甚至采用少许随笔式的写作方法。与分析法最大的不同在于,演绎法每个层次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递进的关系、因果关系。亦即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因,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果。愈是往后,就与接近总论点,直至最后论点的得出,实现对总论点透辟的阐释。

    事实上,在电影评论文章的写作中,人们时常将分析法和演绎法交替使用,根据实际需要将二者加以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实,这正是对于逻辑方法的有机遵循。

    3、结论部分。无论是分析法还是演绎法,均应在评论的最后设置结论。采用分析法,分析之后必须有综合,综合就是结论;采用演绎法,演绎之后必须有归纳,归纳也是结论。分析之后的综合,既呈现为对于各分论的集中与概括,同时又应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新的结论,这一结论既应与文章的总论点相呼应、相吻合,同时又应在前者基础上有所深化和提升。或者论者还可由此申发开来,得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衍生性意义,使人获得更多的启示。而演绎之后的结论,既是对于论题的剖示,也是对于文章总论点的应和。演绎式写作的层次递进,其最后的层次可能就是结论。也可以在完成演绎之后继续有所深化和提升,得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衍生性意义,这些都可由论者根据需要去把握。关键是论据的采用和阐述方式,用我们讲的概念阐释。

    另外注意论证的严密性。也就是结构的严密性。注意承上启下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照应和升华。

    八、写后:反馈与总结

    九、常见的11个问题

    • 复述代替论述——克服的途径是采取逻辑思路,而不是剧情思路来构思。
    • 面面俱到地“蜻蜓点水”,即结构散——克服的途径是内容、形式两大块要融为一体。
    • 不会联系具体内容——克服的途径是加强影片分析。所谓分析,不是对情节的重复,而是在理解情节基础上,对你在情节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是自己给自己提出几个“为什么”来回答。
    • 不会逻辑地表达感觉——克服的途径是在领会许多意义后,要结构出文章整体上最根本的“意义”,这才会有逻辑性。
    • 观点陈旧老套——克服的途径是在内容方面要理解得深,艺术方面要体会出新。
    • 段落的长短缺少节奏上的变化,有的甚至一段到底,连标点都是“逗号”——克服的途径是:说完一层意思就另分一段,即宁肯多分段,也别不分段。
    • 不会开头或结尾——克服的途径是开头可奇、深、亲,要能引领下文;结尾可扣题、升华或讲究启发性,结尾时的败笔最可惜(“总之”之类的画蛇添足也是败笔)。文风可以哲理化,也可感情化。
    • 人物分析不知分出主次——克服的途径是,你自己要把人物形象看成一个体系,找出主人公,然后找出围绕着主人公的各种人物关系,在此基础上来分析不同人物在剧情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 不注意观察细节——克服的途径是注意看影片,因为有的细节本身就能构成一篇影评,比如《黄土地》中翠巧的几次挑水,《我的父亲母亲》中那只大青花碗和“路”。
    • 跑题现象:全篇跑题与中间拐弯——克服的途径是在列提纲阶段不能缺少逻辑性,要设计好提纲后再动笔。另外,在观点与观点之间要有自然的过渡感,这也要事先设计一下。
    • 缺乏电影常识——克服的途径是多看影评文章,例如,编剧和导演谁更重要、演员和导演谁更重要、“对白”同人物语言及电影语言的区别。

    十、关于影评考试的几点说明

    • 主要考查中学期间议论文写作的基础。因为影评也是议论文的一种。
    • 关于多少字数更合适的问题。高考是话题作文,其实也是材料作文。同样,影评也是材料作文——高考是面对小材料,影评是面对大材料;高考是面对文字材料,影评是面对音像材料。高考要求800字以上,影评要求“有话可说,把话说透”,字数没有具体限制。但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少于1000字的影评,往往很难把问题说透;超过2000字的影评,则往往流于罗嗦。
    • 同样是影评这一大类,又可分为三个常见的小类。一是欣赏性影评,如影片赏析,以谈论艺术感受为主,既可分析全片,也可以分析局部,甚至可以分析一个细节;二是理论性影评,以谈论全片的某一方面为主,不论谈论的是什么方面,都要统观影片全局,对自己所论述的那个方面,都要从整个影片中寻找例证,来证明自己理论观点的正确性;三是研究性影评,以某一影片为话题,往往由此及彼地发挥开去,谈及其他范围更广、意义更重大的共性问题。不同的专业在考影评时,要求的类型常常是不一样的。虽然都简称为影评,但要问清楚考哪一个小类的影评样式。
    • 考影评并不等于影评专业,这是两回事。一般来说,影评考试更多要求的是综合素质,例如理论思维能力、艺术感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这就是许多艺术院校为什么喜欢考影评的最重要原因。
    • 影评文章应写成什么模式,是令人头痛的事情。但可以反过来说——写成政论式、散文式或跟着故事走的那种样式,都是不正确的。
    • 考哪一类影片的问题。在选片上,有一个选片范围的问题,一般都是选近10年以来出品的影片。具体地说,就是90年代以来的国产片。为什么一定要国产片?这不是说外国片水平低或高,而是考虑到大多数考生很少接触外国艺术片、缺少把握外国艺术片的能力(娱乐片没什么更深的价值),从而使考试显得不公正或不公平。而在影片类型上,一般不选传记片、大型战役片和娱乐片。理由也是相同的——缺少对背景知识的掌握。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X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