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微信:19160313843(魏老师)18030924581(胡老师)
艺考 / 备战艺汤 / 导演编导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影片的旁白娓娓道来,这是中年马小军的声音。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与阅历的消磨,这个声音不再有青春的幻想和惆怅,但其中的怀念和伤感让人难以忘怀。

一个童年发展的记忆,也就是他精神发展的历史。《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就是马小军青春发展的个人史。故事发生在70年代中期,中华民族正在遭受一场空前的政治浩劫,成人世界的动荡不安并没有影响孩子们的对快乐的追逐,反而是家长权威的缺席,成就了孩子们最大的自由。“比我们大几岁的都去了农村和部队,这座城市属于我们”。岂止城市是属于他们的,少年世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膨胀的青春,这群比红卫兵更为激进的少年,开足火力对成人世界发起进攻,他们的武器是所向披靡的叛逆与不羁,成人的权威开始瓦解。

本应在现实世界中充当权威的成人,此时此刻已无暇扮演家长的威严,成人世界在马小军们的眼里是如此地虚伪和狼狈。冯小刚扮演的胡老师就是一个虚伪狼狈的教师形象。半透明的衬衫下是一具孱弱的身体,眼镜下是一双空洞不安的眼睛,这就是影片中所塑造的人民教师。这与影片中的马小军形成鲜明对比。镜头中的马小军裸露上身,黝黑健康的皮肤上总有一层密密的汗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地刺眼。与马小军相比,胡老师显得不堪一击。此外,胡老师在课堂上被学生放肆地捉弄,解手的全过程滑稽地出现在马小军的望远镜里。这些情节,无疑是对教师权威的嘲弄和挑战。

父母惊世骇俗的结合并没有得到肯定,在马小军眼里,父母的错误结合导致了父亲断送了前途,母亲丢了工作,而且脾气越变越坏。父亲常年有任务在身,在家庭中的缺席不可避免。母亲在对马小军又打又骂的同时,还要自我标榜是个有教养有文化的人。就连弟弟的出生,也是马小军这个未成年人促成的,原本孕育生命的神圣,被马小军玩耍时出现的意外所取代。另外,影片中的其他一些成人形象也加速了成人权威的颠覆。为了看戏乔装成朝鲜大使的中年男女;成人以学习批判的名义聚众观看有大量色情镜头的电影《罗马大战》;不分青红皂白就胡乱抓人的公安……

70年代原本就是一个狂热的年代,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少年,同样逃脱不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影片中,打架、械斗、恶作剧、追逐女孩似乎成为少年们生活的全部。小小的学校和家,远不能容纳膨胀的青春,炽热的灵魂游走在大街小巷。学习成绩从来就不是少年们竞争的标准,穿军装才是荣耀,会追女孩子才是男子汉的标志,打架时胆大手黑才是英雄的象征。这大概也是那个年代的价值标准和生存法则。在东四六条的那次斗殴中,马小军充当了一次英雄,果敢地拍了一孩子一砖头,当伙伴们对他说“你手真黑”时,话语中的赞扬和钦佩暴露无遗。利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幻想出来的荣耀和胜利,也让马小军痴迷不已:向公安求饶回到家后,在人前哭诉的狼狈让马小军的心理愤愤不平。于是他对着镜子扇了几个巴掌,扮演他心目中不羁的英雄。这些滑稽的情节不禁让人想到了阿Q,又联想到了堂吉诃德。特殊年代的英雄主义,已经沦为扭曲的流氓主义。成人世界在文X中的谬误争斗,延伸为暴力折射在少年的价值体系中,暴力成为个人英雄主义的唯一表现。

马小军和米兰的爱情,是影片中最唯美最虚幻的部分。十六七岁,正是朦胧的花季雨季,在少年面前展开的世界既陌生又熟悉。这个爱情故事从一张女孩的半身照开始。回忆中的故事总是充满了传奇和阳光的味道。照片上的女孩穿着一件鲜红的泳衣,扎着两个可爱的小马尾,明眸皓齿,最让马小军入迷的,是她拥有一脸灿烂的笑容,一如那个夏天的阳光,一如那个夏天所发生的故事。为了见到米兰真人, 马小军终日游荡在这幢楼的周围,像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焦躁不安地守候着画中人的出现。在成熟老练的米兰面前,高中生马小军总是由于稚嫩而显得被动。他做出了种种努力,甚至把别人做的事情安在自己身上,试图把自己塑造成为米兰心目中的英雄。可一切都是徒劳的,马小军的夸夸其谈,从来就没有得到米兰的肯定和赞赏,甚至是那次从烟囱跳下来壮举,也未曾打动米兰的芳心。因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马小军对米兰而言都只是一个渴望成人化的“小毛孩”。

在多少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从米兰那里获得了灿烂的甜蜜,又有多少爱情的阴霾藏于这个少年的心底。终于,一切都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如愿以偿,马小军的爱情告白得到了米兰的认可,还有在暴风雨中热烈的拥抱。暴风雨过去了,又迎来一个响晴天。然而,这时灿烂的阳光不再美好,风平浪静让马小军的爱情戛然而止,在另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闯进米兰家里,企图通过毁灭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而到了最后,马小军站在高高的跳水台上,决定与过去作别。白云蓝天是最庄严的见证,鲜红的泳裤是他从一而终的激情。激情陡然下降,马小军跳入泳池,碧蓝的水接纳了他的激情,随即冷却,他蜕变了,在走过那阳光灿烂的日子后。

影片的最后,成年的马小军说“记忆都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搞得我头脑混乱,真假难辨”。梦是理想的完成。这个故事到底有没有发生过,或许是真实的,或许是成年后的马小军受到记忆的干扰后添加篡改的,一切都无从得知。一切对事件真相的还原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马小军曾经有过的那种感觉和冲动。

对于电影而言,小说只是变为它的索材,是从一种艺术形态的终点变为另一种艺术形态的起点。虽然讲的是一个相似的故事,但是电影和小说在此呈现出不同的个性。

小说的叙事中王朔一贯幽默睿智的“痞子”口吻毕显无疑.这种倾注了大量主观判断的叙述方式完全把观众带人到他的个人世界,仿佛与他一起要穿越模糊的记忆,回到他的少年时光。与之相比,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对过往岁月的回顾中则显得较为客观,影片中高亢的革命歌曲,孩子们的打架斗殴,少男少女朦胧的爱情⋯⋯等都有着特定时期的时代烙印,引起的只能是观者因人而异的经验共鸣。

小说中的故事叙述完全是作者的主观介入,以在火车站意外遇到旧时老友为切入口,铺呈开过往岁月的点点滴滴:生活、爱情、学习、友谊⋯ ⋯ 而这些事件则是以并置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假如说时间走过会留下线索的话,我们将会看到,小说叙述完毕后留下了诸多混乱难理的线索。电影在展现故事上则是以线性的冲突来发展情节,开头画外音交代了“这是70年代的城市”,后以马小军朦胧的初恋为贯穿全片的主干,按时间的流程串联起他及周围朋友少年时期的各种成长经历。同时片中诸多小细节的设置也体现了电影相对于小说较为连贯的情节发展,就像一根糖葫芦,诸多的情节被一主线索穿在了一起:只有吃完上面的山楂了解前面的故事铺垫,才能如愿吃到下面的果实明白后面的故事发展;同时也只有在不断品尝的过程和故事的酝酿中,糖葫芦才越吃越甜,故事才越看越精彩。

小说用文字叙事,这种只靠文字营造的气氛,只有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才能真切体会文字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文字本性所具有的距离感,使得小说所营造的时代气氛如寥寥轻烟。而电影影像是依据真实场景拍摄出来的,不须想象就可以直接呈现到人们面前,使其产生一种仿佛直接目睹真人实物的感觉。这种强烈的视听冲击很容易使人陷入那浓烈的氛围当中。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整体基调是明亮的阳光,画面的颜色多为昏黄的暖色调,这显然给观者一种时间逝去的历史沧桑感。同时电影里的旁白也使我们能够在具体可见的范围之外感觉到它的存在,有时候“一种声音或是一种味道可以把人带回真实的过去。”《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把我们的记忆唤醒的正是声音,其中除了有人物的语言和画外音外,最具表现力的当属影片的配乐。电影中穿插了多首7O年代的革命歌曲,带来了浓浓的时代气息。主人公们聚会和嬉闹时,甚至他们出发去打群架时,都能听到那个年代独有的音乐。这些声音唤起人们强烈的怀旧情感,蒙尘的岁月也开始渐渐露出原有的光泽和生动的轮廓。

整部电影叙事就在暖暖的阳光中展开,一切都笼罩在金黄的色调中,而在片尾切换到中年的马小军们时,却改为黑白。通过这种色彩的反差,表达出了一代人对那阳光灿烂的青春的怀念、赞叹和对成年后所见的物欲横流的都市的讽刺。

不同年代的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然而相同的,我们都有过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在那时学会爱与被爱,又不经意地伤害与被伤害——回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关于青春的回忆是最灿烂的一笔,且让它随时光流逝慢慢的模糊吧,模糊成一片淡远而深切的怀念。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X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