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微信:19160313843(魏老师)18030924581(胡老师)
艺考 / 备战艺汤 / 导演编导

《一次别离》影评:一场无解的悲剧

一场无解的悲剧

电影结束时场景又回到了开头,只是纳德和西敏被请出了法庭,留下他们的女儿做出一个决定,也似乎是在让观众做出一个决定。
纳德和西敏女儿的选择似乎是本片呼应收尾的最大悬念,可作为一系列事态的结局,导演又没有给我们答案,虽然之前的蛛丝马迹和通篇的故事已经给了观众判断的依据,可面对如此的离别,却还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电影落幕,观影结束,先是感到一丝的悲哀和几分的同情,接下来却还不由得叹息、感慨就突然觉得一丝恐惧袭来,脑海中闪念着如此悲剧性结尾的来龙去脉,却发现找不到源头,本试图作为旁观者和局外人可以不计利益得失明晰其中原委的为这两个家庭指点迷津转悲为喜,却发现一切都是徒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并不适用了,面对这个故事旁观者也“迷”,因为找不到始作俑者,给不出化解的办法,这场悲剧是无解的。

两场悲剧
纳德和西敏还是无可避免的离婚了,虽然本有转机,但还是于事无补。西敏对纳德说:“你以为女儿是想留在你身边吗?她不走是因为不想我们离婚。”结果还是离婚了,我猜想女儿也决定和母亲离开了,因为父亲坚持为了自己的清白不想付出赔偿金,并一再背弃自己的信仰和女儿的信任,女儿也为了父亲的执拗而做了伪证,这是女儿最大的痛苦,而且也纳德最大的悲哀。

纳德虽然推倒了瑞茨却一直都有让人理解的理由,父亲无人照料摔倒在地的痛苦让纳德作为儿子无法容忍,在法官面前的辩解和怀疑也一直有着合理的依据,他始终相信自己不是导致瑞茨流产的原因,那怕直到最后为了自己的女儿做出让步时,他依然坚持着让瑞茨手按《可兰经》发誓说是由于自己的过失才导致瑞茨流产的,却不曾想他的坚持不但没有证明自己清白,没能挽救自己的家庭,还彻底的打垮了瑞茨的生活和她的家庭。

瑞茨看着歇斯底里的丈夫疯狂的击打自己,发出最后的控诉却是:“你们为什么还要来?你们让我以后如何在这个家里生活。”瑞茨无法逾越教义的界限,那怕仅仅是怀疑、仅仅是不确定都不能坦然面对自己,所以她宁可背着丈夫去向西敏道出真相,可当所有人面对这个现实时才发现全都无力承担了。

瑞茨流产是将这两个家庭引向各自悲剧的导火索,她的确没有照顾好老人,可是就如同西敏对丈夫说的那样如果以瑞茨的流产作为她过失导致老人受伤的代价太大了。而面对纳德的指责,偷窃一直都比护理上的失误对于瑞茨要沉重太多了,那怕她的离开是有原因的,甚至这个原因也是为了纳德的父亲,瑞茨可以承受来自他人面对面的指责,却无力承担别人对她心中信仰的质疑,也正是她的隐瞒让事态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也正是出于对信仰的一丝不苟,尽管揭露了纳德的谎言,却也让纳德的女儿不堪地为了父亲撒谎,导致纳德的家庭再没有了破镜重圆的可能。她的信仰不但没能换来纳德的信任,也没有挽救自己的家庭,还彻底打碎了纳德的家庭。

两个家庭的悲剧,看到最后真的令人感叹,感叹这是两个家庭的悲剧也是两个好人的悲剧,因为任谁也不能说坚持自己的清白和坚守虔诚的信仰是错误,甚至这两种坚持具备着毋庸置疑的正确性。那么这出悲剧究竟可以怪谁呢?

悲剧的诞生

如果说瑞茨的流产是最终悲剧的导火索和开端,那么请允许我以此为一个节点,依据电影全片的事实看看能否找到该负责的那个人?

毫无疑问是纳德推了她,就算纳德的确将她推倒在楼梯上了,可是影片后来告诉我们瑞茨之前就可能流产了,而且相比起被车撞和瑞茨自己的身体状况,纳德推倒她可能的确并非流产的原因。

瑞茨被车撞的原因却是因为纳德的父亲走出家门,瑞茨发现纳德痴呆的父亲可能会被车撞,为了救痴呆的老人才被车撞,老人是罪魁祸首吗?

纳德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家门一般是锁上避免老人离家的,可是老人为何能走出家门呢?别忘了瑞茨是在楼道更换垃圾袋时发现老人不在屋内的,因为瑞茨女儿倒垃圾时在楼道弄破了垃圾袋,或许一切事情的起因都是因为瑞茨的小女儿弄破了垃圾袋吧?

推理到这里就足够了,让我们快点结束这毫无意义的推理吧,因为我不该再更无意义的推脱说是瑞茨让女儿倒垃圾才会酿成悲剧,就像我们不能把全部事情简单的归结为西敏一样。如果我们把一切事件倒回开始,似乎还是开场出现的在同一个镜头中的纳德和西敏的争论,女儿也质问西敏这一切是不是应怪罪于西敏提出离婚,西敏反驳了女儿的质疑,却也没有多加辩解,的确提出离婚与之后的全部事情有关联,但并非绝对和必然的关联。所以无论是瑞茨还是西敏都无需承担。

当我们的推理无可奈何的以一个痴呆的老人和无邪的孩子作为终点时,强烈的悲哀感袭过心间,因为他们不但没有能力为悲剧负责而且更是无需负责,他们都是我们无力责怪的对象,无论是出于恻隐之心还是出于人之常情,那怕从法律条文或者宗教教义也不能认定他们有丝毫的过错。更突如其来的恐惧一下子让我清醒,这个悲剧原来没有罪人,这是个无可避免的悲剧,没有任何人的一个任何举措是直接导致悲剧的决定力量,所以任谁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没有任何办法化解这场无解的悲剧。

更大的悲剧

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的尊重和敬意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它是如此深刻而生动的多层次展示了真实的生活和生命的本质。影评人艾伯特将本片列为年度第一,并说:“几十年后回头看,《一次别离》将是一部不朽的杰作。”

这部电影的杰出可以从太多的方面阐述,我却无论如何都不希望脱离影像本身将其一味的拔高,因为那些从影片衍生出的看法都是见仁见智的,而想做到真正挖掘一部电影,绝对要依据影像本身得到结论的,避免用已有的思想和概念强加在电影之上。

影片中所有人的任何努力都没能挽救悲剧的命运,那怕挽回某一个人的结局都不可能了,如上所述究其原因时却发现开始是人物的无意识,过程中人物又都在尽可能的趋利避害,似乎这样对峙的结局无论如何应该是一家欢喜一家愁的,可最大的讽刺就在于悲剧不仅是纳德与西敏的离婚或者瑞茨家庭的崩溃,而是在于始终趋利避害的结局却是两败俱伤。

如果人们能正视自我的私心,就会发现我们在生活中同剧中人一样都在法律、道德和信仰(广义理解)的范围内用趋利避害的态度面对生活,有时得意有时失意,却从来没看清事态的发展趋势,或许人总归不是神,眼光再长远却没能离开自己的私欲,不时回首前尘每个人都发现得少失多,其实并非别人得到太多,而是自己想要的太多了。全部的损失都在人类的对抗中被转化为推动发展的能量,只不过我们都没看清发展的方向是灭亡,结局是悲剧。

这样一个没有凶手、恶人的电影却传达出了一种深刻的惊恐感,恐惧更多的是来自于那种不可避免也无能为力的无可奈何之感,似乎没有了改善的希望,都是好人,都有正确的信念,却仍然这般收场,难道冥冥之中必须接受这种悲剧的人生吗?

电影本身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至少电影本身传达了这样的一种事态,其实想想为什么会有对抗就会明白如何改善令人沮丧的现状。对抗双方就是由于怀着趋利避害的心态,才不肯让步,不肯退缩,甚至有时是不计手段的,故事最后纳德虽然让步了,一切却太晚了。如果双方能早点儿多些理解和宽容,或许一切就会好一些,那怕就是纳德早点儿松口赔偿,他至少能保住自己的家庭。

归根到底却是老生常谈,我们终究还是人,在事不关己时才能高高在上,多些理解和宽容是说给别人听的大道理,所以我们人类可以预见的未来就与电影中的结局相同是一场无解的悲剧。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X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