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报名咨询电话:028-84894442
艺考 / 备战艺汤 / 导演编导

《活着》影评:由"皮影戏"想到的中国情结 ...

由"皮影戏"想到的中国情结
——评《活着》

能代表中国本土特色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京剧、剪纸、春节、风筝……正是由于它们代表的是中国,所以它们有的走向了国际化,有的不断追求创新。但总也找不到一样可以代表着中国,而且外国人学不会,只能听老人讲它的传奇历史的东西。终于在张艺谋的《活着》中找到了"皮影戏",相应明白了,找到的其实是中国情结,一直很佩服张导,《活着》中的皮影戏,《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剪纸,《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灯笼,他总能成功的运用"古董",又一次次的让观众和中国情结靠拢,单从影片看,增强了电影的逼真性。

"皮影戏"在影片的出现不是无根据的,首先在叙事结构中起了重要作用。一线索,"皮影戏"穿插全片,在它的影响下,影片的前后故事连贯,给人紧凑之感。"皮影戏"推动了情节发展,如果此处可以认作是隐喻手法,那么现实中的皮影戏,应该推动的是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张导相比,自己太孤陋寡闻,"皮影戏"真是没见过,有限的几次从电视中看过,也不完整,从《活着》中,我知道"皮影戏"原来也有人唱的,这种场景声话同步明显,而且知道了"皮影戏"曾经养过几代人,可见它在中国的地位,由此更佩服张艺谋。他把一种纯的"中国土特产"带入影片中,不仅增重了影片中的乡土气息,更符合时代特征,更加上上影片中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表演。

其次,"皮影戏"在影片叙事故事中穿插出现,从出场到结束之中的过程代表不同的年代,影片中也分别运用黑场提示,上文提到的隐喻方式,这里再讲另一个方面,抛开影片主体不说,"皮影戏"出现,自己认为是从旧社会走向新社会,所以"皮影戏"象征了更多的关于中国的传统。40年代,代表着地主,有钱人的取乐方式。50年代,老百姓的生存本钱。60年代,与之前划清界限,张艺谋华丽的打造后,又毫不留情的把它烧掉了,盲目进取的人不明白烧掉的是中国的文化,所以中国情结一代不如一代。印象中认为张艺谋是个中国情结很深的人,大手笔的《英雄》虽然被认为太过商业化但依然有"剑",这就是"张艺某效应",批评他的人再多,却没人能否定他的中国情结。即使他这样做是为了商业利益,客观上却延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于年轻人来说,中国的历史文化神秘,却又很无知,仅从删了又删的历史课本中查不到。所中国人丢弃文化一点也不过分。中国的祖先用了五千年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现在中国人用了不到一个世纪将它埋葬。不从自身找原因,却只强调外国人拿走了多少。老外拿走的是是形式,真正的跟在中国。老外的文化弃斥着中国市场,电视、电影诞生,人们早就丢掉了"皮影戏"。流行音乐,R&B出现,人们又觉得民族乐器太土,大街上到处是英语,甚至最近几年的韩文又占领着中国难道中国的汉字消失了吗?要用外文来代替。当老外拼命想挤进中国了解敦煌文化时,中国人就应该醒悟,自己的文化语言最美了。但此时,中国人对自己的中国情节已经淡化,对属于中国的文化就应该拿出来,放在最耀眼的地方,发扬光大,这样中国情结才得以保存,不致于被"烧掉",真可悲啊!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X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