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报名咨询电话:028-84894442
艺考 / 备战艺汤 / 导演编导

《金陵十三钗》影片分析

在我看来,《金陵十三钗》一方面是张艺谋再度演绎《红高粱》“战争传奇”式的回归;一方面又是张艺谋弱化个人风格,突出通俗、国际化的自觉转变。《红高粱》是感性、粗粝、癫狂、抽象仪式化的,它对民族的反思充满着精英式的启蒙意味。《金陵十三钗》则是理性、精良、冷静、具体写实化的;它的反思批判,更为通俗和国际化——对战争对法西斯行径对反人类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不仅可以引起华语世界的关注,同样可以叩响全球范围内对日本侵华罪行的反思与批判。相比《红高粱》,《金陵十三钗》弱化了导演的风格,突出“好莱坞”式的国际化表述:强烈的普世价值和文艺色彩的商业片——这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所青睐的类型。

《金陵十三钗》的镜头基本以书娟的视点出发,摄影机轨道横移、摇居多,与剧作确立的“书娟眼中的历史”保持高度统一。俯、仰、正反打的镜头使用非常节制,战争场面、室外环境、手持肩扛极大程度地增加了真实感。影片伊始,被日本兵追杀的女学生和妓女,从右入画,摄影机跟随人物向右移动,预示着人物进入艰难及危险的环境中;影片后半段落,“教父”开车载着女学生逃离则是由画幅左向右运动,带着观众与人物共同逃离危险、奔赴希望。这右入左出,首尾呼应,旨趣鲜明,有如中国手卷画般,徐徐开展。

从十三钗们的衣服、配饰、绸缎庄、天主教堂彩色玻璃等的色彩设计上,虽然还能看到大色块、高反差等张艺谋式色彩特点,但相比《菊豆》《英雄》等影片要写实了许多。影片在造型上给我带来深刻印象的有两处,一是铺在教堂院内巨大的白底儿红十字的大旗:红十字,代表了救护,代表了天主教,同时也预示着危险。通过造型,在画面完成了大的戏剧冲突和隐喻。二是打碎彩色玻璃的几次不同处理,巧妙妥帖。

全片的战争节奏及场面,围绕着国军狙击手(佟大为饰演)的行动线上铺陈开来,一扫以往华语战争片“有了场面丢了人物,有了人物丢了场面”的尴尬。片中几场“巷战”将成为世界战争片中的经典。

影片有两处值得商榷:其一,巷战段落中,中国军战士紧挨排成一竖列,掩护最后一位战友炸坦克(固定画面+画外旁白);其二,教堂中十三钗们一字横排开走向观众(固定画面+画外音乐)。这一竖一横,一静一动,它们的造型感和非现实感已经比较明显了。主创在这两个段落中特别增加了变速升格和舞台光效等“效果”——强调人物牺牲的悲情,这与全片纪实质朴节制的影像风格有所“跳出”。

视听效果与人性感染力兼备的《金陵十三钗》,当是奥斯卡最有力的竞争影片。

关键词叫做抵抗

从邀请到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金陵十三钗》就确定了要走国际化路线。这不,在外媒的预测中,《金陵十三钗》成为本年度奥斯卡“最容易入围的影片”,张艺谋也一扫由“民俗美学”+“形式主义”为主构成的中国式审美,在电影叙事上彻底走上了好莱坞路线。

作为剧情片,《金陵十三钗》本不需要篇幅那么长的战争戏,但残酷的战争场面的确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并对深化影片主题有帮助。负担起战争戏份的佟大为,其实和贝尔一起,让电影拥有了“双男主角”,可以分别让喜欢场面和喜欢剧情的观众各得其所。其实,佟大为的角色是可以贯穿影片始终的,这样可以将战争戏延续到结尾,增加故事的紧张性。

战争戏对《金陵十三钗》之所以重要,因为它突出了影片的“抵抗”主题,有关南京大屠杀,中国军队与人民是否与日军殊死抵抗过的争论,向来是国人的心头之痛。佟大为和他为数不多的残部,列队迎着子弹扫射炸飞日军坦克的一幕,不管是否出于虚构,都在抒发观众情怀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的文艺作品,在宣扬英雄主义乃至个人英雄主义方面,方式方法一直单调,《金陵十三钗》在这一点上有了很大突破。

影片最大的冲突点,在于“十三钗”挺身而出,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保护女学生安全撤离。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替死”的做法,更多还是表现出“十三钗”的“抵抗”精神,只是,和士兵抵抗敌军入侵不同,她们抵抗的是世俗对她们的偏见,世人对“纯洁”与“不纯洁”的狭隘定义,她们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垫平了低贱与高贵之间的沟壑,让人性在战争时期得以熠熠生辉。

贝尔是《十三钗》最大的卖点,从入殓师伪装成神父,也让他由一个表面贪财好色的混混,化身为救人于水火之中的英雄。战争摧毁人性,同时也唤醒人性,贝尔恰好是后者,他也是抵抗者之一,他抵抗的是暴行对最基本的人道主义的侵害,抵抗也让一个本来有点懦弱和自私的人,成为了胆大无私的道义捍卫者。

国产战争片常突出爱国,而好莱坞战争片则喜欢突出爱家,这是中外战争电影的一大区别。在《金陵十三钗》中,女学生成为“家园”的象征,为了让这片“家园”不被战争的焦土覆盖,为了有希望地活着,中国军人和“十三钗”像保护自己的家人那样,做了无畏的牺牲。这样的胸怀与格局,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引起共鸣。如果《金陵十三钗》在奥斯卡有所斩获,想必也是因为影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主题定义。

绝望中看到希望

邪恶的战争,催生人心中的恶。南京大屠杀时的日本兵,就是这种恶浇灌出的魔鬼。正义的战争,激发人性中的血性和善良。《金陵十三钗》中以李教官为首的中国抗战士兵、贝尔饰演的美国入殓师、倪妮等饰演的金陵十三钗,将这种血性和善良,表现得令人感动,催人泪下。

《金陵十三钗》前半部分战争戏中最大的亮点,无疑是饰演李教官的佟大为。他在片中的表演,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也不为过。或许是偶像剧演多了,以往他总摆脱不了奶油小生的影子。这部电影让他完全以硬汉的形象示人。在战友全部牺牲之后,为保护教堂里的学生和妓女,他孤身一人与日本军队战斗,英勇果敢如兰博。在死寂绝望的南京城里,他饰演的李教官代表着中国军人乃至中国人的希望。

贝尔饰演的美国入殓师,是一个流浪汉兼酒鬼,冒险来南京城里的威尔逊美国天主教堂,原本是为了收尸挣钱。不料老神父被日本人炸死,他不仅一分钱挣不到,还激于义愤扮成神父,担负起保护教堂里女学生和来教堂避难妓女的重任。灾难面前,他的人性得到升华。贝尔将这一角色演绎得准确到位。

片中浓墨重彩描写的金陵十三钗,是秦淮河畔的13名妓女。南京城被日本人攻陷后,临时躲到威尔逊教堂避难。她们是受人歧视的风尘女子。古人云:商女不知亡国恨。然而,正是她们,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顶替女学生去参加日军庆祝占领南京的盛典,而女学生们则成功逃出南京城。

《金陵十三钗》放在贺岁档上映,原本我最担心影片以血淋淋的镜头,再度揭开中国人的伤口,与新年临近的氛围格格不入。看完全片,我发现自己的担心多余了。影片虽有对残酷历史的还原、对日军暴行的描写,但毫不渲染,点到为止,而重在对战争中人性的刻画。这和前几年上映的另一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形成鲜明对比。当年我看完该片,心里除了难受,就是愤懑。整部影片让人绝望,唯一的一点生的希望,还是一个良心发现的日本兵带来的。日本政客和不少日本人直到今天也没有忏悔,该片作为一部中国人拍摄的电影,居然迫不及待地替日本人在战场上忏悔,并让之完成赎罪,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金陵十三钗》让观众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血的洗礼,不仅使中国军人中涌现出了李教官这样的血性男儿,也使得13名青楼女子完成了从放荡自私怯懦,到圣洁善良人性的蜕变。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X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